乍看到《偏安台北》這本書的名字,老實說一開始有點兒突兀。因為提起「偏安」,就會讓人不自主連想起歷史上諸如東晉和南宋等封建王朝,因為失去中原而苟安于僅存的部分領土。
我還記得國中歷史老師在講授南宋歷史時,特別提到靖康之恥後,南宋偏安一隅的問題。雖然有許多仁人志士想建立功業、收復北方失土,卻又不得要領。
這,大概是我對「偏安」的刻板印象。把時空拉回現代,再想想現在國內的景況,何嘗不是一種偏安狀態?但,偏安是否就真的表示安逸怠惰、不思進取?偏安,當真的是不好的字眼嗎?
即便以當今的時局來看,偏安一隅,或者並不壞。腦裡突然閃過「小確幸」這個字眼,掩不住嘴角一抹淺笑──如果這就是大家所追求的生活風格,那麼,偏安台北又有什麼不妥呢?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意識,以及對於這座城市的座標與感知。
讀完《偏安台北》,我忍不住噗哧一笑。彷彿看到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文弱年少,遊盪在台北城中的記事。
若干浮光掠影飄過眼前,豐富的想像力讓我置身在咖啡店、日式雜貨店還有充滿個人色彩的二手書店林立的台北街頭。就是因為這些商家、店鋪的存在,讓人感覺到歲月的靜好。隱隱,有一種夢想的生活方式。
而這就和新公園、頂好商圈、敦南誠品還有大稻埕等等地標、地景,建構、拼貼了社會大眾對於台北的想像。
《偏安台北》是由目前在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擔任助理教授的新銳作家祁立峰所撰寫,整本書收錄了他在2007至2013年數年間於聯合副刊、人間副刊、自由副刊等報章所發表的作品。全書分為四輯:「青春考」、「濫情書」、「流光箋」、「上河圖」,不僅是寫流行、資訊,更寫它背後的疏離感、悵然,現代主義式的反思與感傷。
一如出版社的介紹,這本散文集從當代台北出發,描繪台灣年輕世代的心靈圖景,涵括台北光景變遷、城市體驗、都會新世代網路觀察、情愛價值……在火樹銀花、歌舞昇平的都市面貌之中,細剖台北專有的「偏安」美學。
祁立峰老師的文字相當優美,你我所熟知的台北城在他的筆下,彷彿都變得超凡脫俗了!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回到了高中、大學時代,那種對於青春歲月的揮灑,還有對於未可知的前景的探索,有一種天真的灑脫。
我從《偏安台北》裡頭,看到許多相仿世代的族群對於台北的認知,書中許多場景,也曾有我的足跡。不管是南海路上的建國中學,或是車站附近的新公園,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彷彿也跟著去旅行。
每個人都有過少年十五二十時,但造物者對我們卻也是極其公平的。時光一點一滴的流逝,殊不知轉眼已經進入了中年。隨著年紀漸長,終究也暗自理解個人的責任也愈加重大。我們在渾噩莫名中邁開步伐向前,即使在都市叢林中跌跌撞撞,終於也更能夠領略所謂「而立之年」的殘忍真諦,這是「偏安」背後的潛台詞,卻也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另一個寓意。
就像本書作者引述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所說,「如果人類的平均年紀是七十的話,那麼三十五歲這樣的年紀,就像是游泳池畔的轉身時機。」我們終究不得不努力奔跑,朝著那看不見的終點線奔馳而去。
不管你喜不喜歡台北,這個城市的多元風貌,總能夠在《偏安台北》的篇章中得到印證,甚至再次奪回昔日的風華。週日晌午,泡杯清淡卻饒有興味的菊花茶,我一邊翻看著書中的文字,也讓美好的回憶在腦海裡無止盡的翻騰。
噢,偏安台北有什麼不好呢?想想,還真的不賴。